蘋果9月10日發(fā)布會前瞻:iPhone 17 Air領銜,新品陣容能否再掀熱潮?
2025年8月27日凌晨,蘋果正式發(fā)布秋季新品發(fā)布會邀請函,確認將于北京時間9月10日凌晨1點舉行年度科技盛會。此次發(fā)布會以“前方超燃”為主題,視覺設計呼應iOS 26的液態(tài)玻璃風格,暗示新iPhone或將推出橙色與藍色等全新配色。作為全球科技行業(yè)最受矚目的盛事之一,本次發(fā)布會預計將帶來多款重磅產品革新,涵蓋iPhone、AirPods、Apple Watch及多個配件系列。
iPhone產品線迎來重大調整。蘋果將取消Plus機型,推出全新的iPhone 17 Air,與iPhone 17、17 Pro和17 Pro Max共同組成四款機型陣容。iPhone 17 Air主打極致輕薄設計,機身厚度僅為5.5mm至5.8mm,但為此做出顯著妥協(xié):僅配備單攝像頭,成像效果接近入門款iPhone 16e,且不支持空間照片和視頻拍攝;電池容量僅為2800毫安時,續(xù)航面臨挑戰(zhàn);全球版本完全取消實體SIM卡槽,依賴eSIM技術,國行版可能因政策限制面臨延期或取消發(fā)售的風險。
高端定位的iPhone 17 Pro系列則告別沿用三代的設計語言,背板采用貫穿式金屬中框分割鏡頭模組與無線充電區(qū)域,提升辨識度與結構強度。內部升級包括全新天線布局,顯著改善網(wǎng)絡連接性能;有望標配啞光防反射顯示屏,減少眩光干擾;影像系統(tǒng)或引入浮動長焦鏡頭,實現(xiàn)3.5x至8x光學連續(xù)變焦。此外,用戶可主動控制7.5W反向充電開關,便于為AirPods或Apple Watch提供應急供電。
AirPods Pro 3迎來多年來的重要更新,外形設計更小巧貼合,佩戴更穩(wěn)定。核心升級包括全新H3芯片,提升算力、降低功耗與延遲,單次聆聽時間或超7小時,并優(yōu)化降噪、空間音頻及通透模式。音頻方面支持24-bit/96kHz~192kHz無損傳輸,深度集成iPhone翻譯功能,實現(xiàn)實時雙向會話翻譯。健康監(jiān)測能力實現(xiàn)突破:光學傳感器支持耳內持續(xù)心率監(jiān)測,精準度可能超過Apple Watch;耳內測溫也更準確。蘋果還在探索整合汗液、呼吸等傳感器,意圖將AirPods打造為“耳機版健康監(jiān)測平臺”。
Apple Watch系列中,旗艦型號Ultra 3迎來突破性升級:首次支持衛(wèi)星通信功能和低功耗5G連接,結合具備本地AI能力的S11芯片,逐步擺脫“手機配件”的定位。健康功能引入血壓波動預警,并推出整合iPhone和手表數(shù)據(jù)的個性化健康指導服務。主流的Apple Watch Series 11預計沿用42mm/46mm雙尺寸設計,外觀變化不大,但續(xù)航時間有望小幅提升。
配件產品線也將迎來更新。AirTag 2配備新超寬帶芯片,配合iOS 26的“擴展精準查找”功能,有效范圍從15米大幅擴展至60米;HomePod mini 2升級與Apple Watch S11同源的芯片,搭載支持Wi-Fi 6E的自研無線芯片;Apple TV 4K (2025)處理器升級為“閹割版”A17 Pro,性能提升旨在支撐連接手柄運行3A游戲,顯露蘋果打造電視游戲生態(tài)的野心。
總體來看,蘋果此次發(fā)布會產品陣容覆蓋多個核心品類,創(chuàng)新方向聚焦輕薄設計、健康監(jiān)測、通信能力和生態(tài)整合。然而,部分產品如iPhone 17 Air在追求極致輕薄的同時做出顯著妥協(xié),國行版eSIM支持仍存政策不確定性,新品能否再掀市場熱潮,仍需觀察實際用戶體驗和市場反饋。蘋果能否在競爭加劇的全球科技市場中持續(xù)引領創(chuàng)新,本次發(fā)布會將成為關鍵考驗。
- 8月新能源銷量:蔚來破紀錄,理想意外掉隊
- 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市場2025年出貨量預計增長28.2%,IDC報告揭示新趨勢。
- 2030年AR眼鏡出貨量或超3200萬臺,市場增長仍存不確定性
- IDC報告:教育機器人市場半年銷售額達10.7億元
- 大疆Osmo Pocket 3去年銷量500萬臺,營收近200億,競品已在路上。
- 新石器無人車推“零首付”購車,F(xiàn)SD終身免費,能否撬動市場?
- 聯(lián)通內部通知流出,iPhone 17系列eSIM業(yè)務支持已就位
- 周鴻祎閱兵現(xiàn)場偶遇王小川,兩人熱聊畫面曝光
- 2026年折疊iPhone或問世,銷量預測直指2500萬
- 英偉達否認芯片短缺:H100/H200訂單可即時交付
免責聲明:本網(wǎng)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(chuàng)、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,凡在本網(wǎng)站出現(xiàn)的信息,均僅供參考。本網(wǎng)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,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,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,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。本網(wǎng)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、不確或遺漏,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。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(wǎng)站中的網(wǎng)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,應及時向本網(wǎng)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,并提供身份證明、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。本網(wǎng)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,將會依法盡快聯(lián)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,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。